东汉曹不兴是我国第一位创作佛像题材绘画的画师,距今已有千年之久,所画题材多以西方宗教传入为主。随后有关佛教题材的绘画随着历代治国与民众的精神需要,日益兴隆,出现了一大批创作有关此类题材的杰出画家和优秀绘画作品。此类题材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有时它已超越了绘画本身的含义。
出生于文人荟萃署地成都的邓敬民,就是画佛像的妙手。其妙处不仅在于其深得佛画之技法,更是把主体人物赋予有机的生命体,使佛成了可敬可信的精神象征。
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专业的邓敬民,本属重点培养的学术坯子,天生就有一种文人气质,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但有一颗文人的古心。常去茶蓬喝茶、高谈阔论、以文会友已成了他获得灵感的生活方式。敬民深知新时期的佛像题材绘画也要多一份文气,才能跟得上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佛像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画种,他与人类的情感信仰相连,这也使得敬民对此有了过多的思考。
邓敬民早年拜师彭先成先生,专攻写意人物,后来对佛像题材的绘画着了迷,执意“转而向佛”。画坛上不乏转而向佛的高人,张大千就是其中的一位,历经万里,长途跋涉赴敦煌研习壁画,终成硕果。敬民有前师借鉴,不辞辛劳,十几年来,为广收营养,开阔视野,遍历敦煌、云冈、大足、安岳、麦积山等石窟,尽览天下壁画,为后日勃发作了充分的准备。
敬民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握了打动读者的情。有了学养做积淀,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用自己的视角来审视此类传统绘画,不盲目跟风,而是另辟蹊径。其可贵之处就是赋此类题材以鲜活的生命,观音像骨肉丰美,肌可动人,既有神灵的威严,又有世间温情倚人。菩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形象,敬民笔下的菩萨有了“世情未尽”的所托,有了真切的情感交流,传递着真挚的慈爱、和平之爱,这也是其绘画作品的魅力所在。
敬民还有一种能力,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处理主体人物与背景的相关因素,既有机相连又相得益彰。作品多为前景式的特写画面,这有利于读者形成真切的交流,也使得作品人物庄严肃穆,仪态万方。在和谐的整体色调中,加强了画面的有效的视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敬民有一种创造意识,他既没有陷入传统的十八描中,也没有陷入僵死的用黑线塑造物象的线中,而是兼得西学,用线松弛有度,用色彩造型,加强了绘画的三度空间,较之印度阿吉塔窟及日本的法隆寺金堂和我国的石窟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塑造物象时兼工带写,这是敬民思考及实践后研究的成果。
自佛像传入我国以来,在其实用及礼教化功用得到发展后,已过渡到宗教化时期,但作为绘画,此类题材作品又多了一种审美功用,这种审美功用又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影响着人们的内心。邓敬民是有着一种使命感的画家,在其唯美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莲台、一只净瓶所散发的美质,更让我们看到他可贵的探索精神!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